乡愁,余光中手中的一枚邮票。
乡愁,席慕容笔中一棵没有年轮的树。
乡愁,舒兰杯中斟满的乡色酒。
朝花夕拾杯中酒,乡愁总是不经意爬上游子心头。故乡流泻而出的灯火,照亮了游子迷失的路,疾驰的车马乘载着归心似箭的游子。
乡音是深处家乡而不知,离乡后乍然发现的。从娘胎出来,从跟着周围的人开始咿呀学语,乡音,你与家乡的第一次联系便开始了,这也深深地记录在你的喉咙。当你第一次蹒跚学步,父母总是在身后看着你的背影,你也从不往后看,只管一个劲地往前跑,之后,你越跑越快,越跑越快……
上学后,你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,学业也越来越繁忙,在学校的时间也远远超过了在家的时间。离家的时间,也只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愈来愈长,从开始的数节课,到一周,再到数月。你适应新环境的能力,也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愈来愈强,从幼儿园时的哭闹,到飞奔回家,再到晚上睡不着给父母打电话,最后到只是给父母问好。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,埋藏在心底的感情也开始释放,你也开始理解这种名为乡愁的感情,一种囤积的感情,一种你离开家乡越久,变得越来越深,越来越厚重的感情。而增加的也不只你的乡愁,更有父母对你的担忧。中国父母的爱不善表达,这种深沉的爱,也许只有当你真正离家之后才会发现和理解吧。当你为了理想,开始奔赴异乡工作,开始在城市定居,你又是否又会想起那个从小就生活的家乡,想起那条蜿蜒的小溪,想起那轮故乡的月。“露是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,”当故乡在脑中浮现,当乡愁涌上心头,不妨回去看看,去看看故乡的父母、去看看故乡的小溪、去看看故乡的月。
“曾梦想仗剑走天涯,看一看世界的繁华。”年少的时候,很多人都会有如此理想,可当真正要离家时,更多的还会是不舍。父母送别的时候,你给他们留下的不再只是背影,你开始回头,终于,你可以看到他们眼角的泪,你开始知道他们的不舍。离家的最后一刻,你回眸凝望,看那些你最熟悉的一切。你登上火车,戴着耳机,看着窗外流动的风景,许是你意不在风景,更或许是想要记住回家的路吧。到站,短暂的安置后,给父母报平安,之后,当你再次跟父母通话,许是你觉得特别委屈的时候。第一次离家,你会很想念父母,想要找到他们诉说自己的委屈,像个孩子一样,是啊,在父母面前谁都是孩子。偶然间,你知道了一个同乡的人,你们用乡音熟络地交流着,那时候乡音成为了两个异乡人唯一的联系,这也是最容易把两个陌生人变得熟悉的联系。乡音,从小学起的乡音,因为地理特点而形成的音调,更成为两个人情感交流的载体。家乡,一个承载了无数人思念的情感寄托。有些人是为了理想而去追逐远方,更有些人是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。
许是家乡的发展不能够再满足家庭的生计,故此有些人无奈地选择离开那个舍不得的地方。父母的注视,孩子的哭泣,终是没能挽留,因为他们深切地知道,只有外出才能够更好地赡养父母,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未来。一座城市,多少异乡人,多少断肠人。皓月当空,又会有多少人在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一轮明月,激起多少异乡人的乡愁,想家,却不能回,乡愁更化作了他们在异乡日夜工作时的惦念。异乡人在思乡,家乡人在期待他们返乡。多少日夜,父母会到村头张望他们的儿女是否归来,多少顿饭,桌上会不经意间多出了碗筷,多少次用“父母快回来了”的话语安抚想念父母的孩童,多少次的悄然失落,多少次的潸然泪下。回头看看吧,那里有等待你回家吃饭的父母,那里有哭闹的孩童,那里是你的故乡。
“故乡真小,小的只盛得下两个字。”两个字又是什么?是故乡,一个心心念念的桃花源;是父母,一对日夜惦念的人;是朋友,一些迫切相见的人;是乡愁,一种埋在心底的感情;是枯藤、是老树、是昏鸦、是小桥、是流水、是人家……这些都可以是,也都应该是。故乡寄托了太多异乡人的感情,不断有人进来,不断有人走出,有的人将这里当作自己的新家,有的人将这里当作自己的老家,有的人将这里作为生活的地方,有的人将这里作为乡愁的归宿。
乡愁,是我在电话这边诉苦,父母在电话那边说一切都好;乡愁,是离开父母时的依依不舍,是踏上高铁的归心似箭;乡愁,是梦里父母病了,自己醒来后泪流满面;乡愁,是家乡的花椒熟了,想得到却碰不到;乡愁,是儿时的伙伴各奔东西了,在微信里、腾讯里找得到,却看不到;乡愁,是甜甜的回忆、无尽的思念、连绵的惆怅、莫名的愧疚、伤心的无奈和回归的渴望。
谁又知道人生的路会有多么漫长?人生的下一个驿站又会走向哪里?但不管走过的世界多么辽阔,人生的终点还是那个魂牵梦萦的家乡。
回头看看,那里有日夜思念的家人,那饭桌上有熟悉的饭菜,那里有你狂奔过的乡间小道,那田野里是你每每看到都要吹散的蒲公英,那一草一木蕴含的都是你的乡愁。想家就回去看看,看看年迈的父母是否依旧健康,陪爸妈吃一顿熟悉的饭菜,重新在乡间的小道走走,去摘一朵蒲公英吹散,看一看那一草一木。游子啊,不只可以回头看看,更可以回去看看。